带你走进“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学术研讨会

365外贸网 发布于:2016年10月10日
10月9-10日,“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沙面举行。
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和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粤海关博物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和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承办。
 

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变于明清,是千年来维系着东西方的纽带。而初设于1685年的粤海关,是这条古老航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那么,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之间又有怎样的渊薮和脉络?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现场。


开幕式 

(中国海关学会会长李克农致辞)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致辞)

此次会议开幕式由广州海关学会谢汉通会长主持,中国海关学会会长李克农、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刘迎胜、中国海关学会广州分会会长郗治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薇、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林有能分别致辞,简要回顾了粤海关学术研究成果和历史文化沉淀,展望了“一带一路”建设下海关历史研究的新突破和新起点。


主题演讲 随后,会议进入主题演讲环节。在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副会长、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的主持下, 广州海关谢松关长作《近代中国海关史涉及若干基本问题考略——以粤海关的发端、发展脉络及其研究价值为视角》演讲,厘清了若干与粤海关相关的时空范畴,回顾了洋关与常关不同的发展道路,并从经贸发展、权力争夺、廉洁行政、主权回收、兼办业务等不同方面阐述粤海关的历史价值。

粤海关史历经300多年,以1859年在广州设立外籍税务司为界,前半段粤海关完全由清政府独立行使主权,具有贸易、海防、外交以及内外防范等多种职能;后一时期粤海关,常关和洋关两个机构并存,既是维护、发展列强在华权益的工具,也将资本主义的新事物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部海关史就是半部近代史。十三行的兴衰演绎了海关制度与外经贸发展的辩证关系;外籍税务监督制度的实践可以说是西方列强改造清政府,将清朝的统治利益和西方列国利益绑在一起,以保障其在华利益的手段;中国人民收回海关管理权的漫长过程,充分体现了发生在这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地上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叶显恩研究员作《海关的设立与丝路格局的变迁》演讲,以明代著名海贸商人汪直为例,阐述了“大航海时代”给中国带来的激荡和变化。


(汪直(?-1559年),明代海上贸易商人,著名海盗。明政府的海禁政策使得海上贸易中断,汪直召集帮众及日本浪人组成走私团队,后被时任浙江巡按使的王本固陷害而被杀,此后倭寇失控而酿成倭寇之乱。图片来自网络)


厦门大学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连心豪教授作《粤海关时代的妈祖信仰与海上丝绸之路》演讲,回溯了古代中国对开辟海贸航线的贡献及其背后的文化传播图景。


(天后庙,常见于中国大陆沿海,及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等地。从南中国以至全中国的海岸都有拜妈祖的信仰,认为可保航海顺利,所以每所天后庙正门都朝海。)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吴松弟教授作《海关关区空间变动初探:以近代广东沿海为中心》演讲,独辟蹊径地从地理视角切入,揭示了东南沿海设关的特点及动因。


(广东地区目前有7个直属海关,这既有历史原因,还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此外,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忠民研究员、广西社会科学院古小松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于逢春教授亦作专题发言。学术大师们精彩而深刻的发言吸引了每一位与会人员的关注。
小组讨论

稍后,与会专家学者和海关系统研究人员又分为八个组开始了深入讨论。讨论围绕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题,兼谈周边地理区域,横跨不同学术视角。

《浅论康熙开海设关的决策与影响》聚焦制度; 《粤海关税务司贝泐与省港大罢工》专论人物; 《粤海关与海上丝绸之路艺术交流》透视文化; 此外,亦不乏在海关档案资源利用等实操层面的建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讨中频频闪现的思维火花,对海关内外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启迪。 总结

最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周薇主持召开会议闭幕式,并由中山大学历史系吴义雄教授作了研讨会总点评。吴教授高度概括了参会论文的学术亮点,全面总结了研讨成果,对深化粤海关历史研究作了展望与呼吁,得到与会者的积极响应。


此次会议开启了粤海关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的新篇章,对于提升粤海关在人文历史领域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开拓出新的学术空间和研究视角。
资讯来自: 广州海关1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