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下的制造业样本:10月订单量创15年新高

365外贸网 发布于:2018年10月26日

10月23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奥达信电器公司,工人们正在有序地将生产的红酒柜进行组装。

奥达信电器总经理梁立昶10月23日告诉记者,中美贸易摩擦阴云之下,10月份公司却收到了建厂15年来最多的订单,高达6万多台。不仅是奥达信,当前很多工厂也都在赶美国的订单。

美国在9月中旬宣布将对价值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年底前加征关税税率设定在10%,但从明年1月1日起,税率将提高到25%,奥达信的红酒柜等产品亦在加税之列。

近期,美国采购商也在加大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储备。梁立昶们都计算好,产品要在12月31日前到达美国完成报关,考虑到40天左右的航程,这些订单必须在11月10日前完成。

正是这些外贸企业的“抢出口”让中国近期出口增速保持在高位,进而使货物贸易保持顺差。外管局9月2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161亿美元,但货物贸易为顺差72亿美元。

“来自美国的订单占总订单量约25%。” 梁立昶对记者表示,“这几个月我们一直在思考,如果没有美国的订单,我们该怎么办。”

梁立昶们也很清楚,来自美国的订单很快会因为加征的关税冲击本已经十分稀薄的利润。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下,梁立昶们又会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和选择?

分摊关税成本

奥达信一直以生产冷柜产品为主,包括红酒柜、酒店冰箱以及为客户代工(ODM、OEM)等产品系列,产品出口占比约83%,主要出口至美国、巴西、比利时、日本、韩国等地,部分产品也在国内销售,年销售额不到2亿元。

尽管冰柜产品等竞争激烈,但奥达信选择切入大企业较少覆盖的小型冰柜以及开发一些医院冰箱、车载冰箱等新型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梁立昶告诉记者,上个月他才去了美国和客户交流贸易摩擦的影响,美国采购商为了加大商品储备,要求中国工厂加班加点。对美出口的中国企业订单量猛增,用工十分紧张,还不得不从一些劳务派遣机构增派人手。但企业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接单,不愿为突增的订单新开生产线。

“大家都很清楚,这些订单很快就会下滑,投资就打了水漂。很明显,工厂12月份和明年1月份的订单已经下滑。”

在上周召开的广交会上,来自美国的采购商相对比较乐观。他们表示,1-2月份会休息一下,卖一些老产品,到了3月份订单量还会上去。但梁立昶并不这样想。“特朗普在美国有一定的支持率,贸易摩擦可能会持续并升级,我们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农业银行顺德分行副行长马红樱10月23日介绍,有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利润水平不超过2%。因此,利润空间在10%以内的订单都会有大批中国工厂抢着做。

在广交会上,美国采购商提出希望明年产品价格再降5%-10%,但梁立昶表示,最多只能再降1%-2%。“本身的利润已经极低,今年因为汇率的原因还有一些空间,但汇率预期将保持相对稳定。”

央行的数据显示,10月25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9409,相比年初贬值了约10%,创下年内新低。人民币贬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奥达信的竞争力。

梁立昶还表示:“10%的关税成本还可以让进口商、零售商各自承担一部分,影响不太大。关税到25%的话就要看消费者是否还愿意购买。大家都还在观望。”

提到美国的订单,梁立昶感情复杂。“最难做的是美国订单,利润最低的是美国订单,一直以来我对美国市场都是很抗拒的,能不做就尽量不做。但美国的采购量太大了,有时候即便利润少,也要接一些美国订单,让公司运转流畅。”显然,如果关税提升到25%后,奥达信出口美国将很难盈利。

转型升级之路

长期以来,中国工厂以极低的利润率为美国等国家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梁立昶遇到的问题,也正是大批中国加工制造企业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压力还不止于此。

梁立昶告诉记者,近两年原材料价格波动很大,钢材、纸张等价格不断上涨,对企业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但最大的成本来自人力成本的上升。以顺德为例,早年间一个工人每个月工资2000元左右,现在则普遍要4000多元。此外,密集的企业和人口,让顺德的工业用地资源显得愈发宝贵。为了提高土地效率,奥达信也只能在以前买下的土地上加盖楼层。

不乏一些企业会为了更便宜的劳工成本迁到其他地方,但过不了太久还是会选择搬回来。梁立昶表示,顺德的产业链十分成熟,搬走的话看似劳工、土地成本能有所下降,但是产业链不成熟会造成很多额外的成本。

梁立昶表示,25%的订单量对于任何一家企业的影响都不小。自己也一直想要转型。原来对国内市场关注并不太多,当下已经对产品研发部门要求,针对国内市场开发几款新品明年投放市场。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奥达信也将资源向“一带一路”沿线倾斜。“走出去也要先开酒店,这对我们酒店冰箱的销量也有一定的帮助。一些中亚地区的订单也已经到来,虽然规模上还比较小。”

从外销转向内需,也是当前许多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路径选择,但如何提高品牌附加值,成为摆在梁立昶们面前的问题。

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无论是日常消费品生产,还是高精尖制造,都需要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大国工匠。

梁立昶坦言,相对大企业,公司对于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并不高。一大原因便是,国内目前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有待加强,一些创新产品很快便会在市场上被仿造。而走法律程序维权,时间漫长又耗精力,导致很多企业并不愿意在创新研发上投入过多精力。记者在深圳飞思瑞克等多家企业走访时,也了解到了类似的担忧。

梁立昶和马红樱都对记者表示,很多国内消费者偏爱国外品牌,但现在这些品牌大多是在中国制造,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水平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但中国的品牌还需要一段时间,让国内的消费者认可、使用。

资讯来自: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