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国”做法对华外贸影响几何

365外贸网 发布于:2017年12月03日

针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拒绝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下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并向世贸组织(WTO)提交决定一事,12月2日,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回应称,世贸规则中没有所谓“市场经济地位”的判定标准,但美国一再将弃用“替代国”问题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搅在一起,企图混淆视听,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在业内看来,作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此番表态意味着未来该国市场上占比较高的中国产品都可能成为潜在受冲击对象。

贸易摩擦高频化

据报道,美国政府于上周向WTO总部提交了一份长达40页的法律申请,反对中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理由包括制定不利于外国企业的产业政策、以非市场方式运作的巨额出口信贷等。而这是美国政府首次正式公开亮明立场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对此,上述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表示,美方此次在世贸组织提交的这份文件是该国作为第三方参与中国诉欧盟反倾销“替代国”做法案而根据程序要求提交的书面陈述意见。该案争议的核心是2016年12月11日后,欧盟是否有权再依据《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对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继续使用“替代国”做法。“该案件与‘市场经济地位’无关,世贸规则也没有‘市场经济地位’的判定标准,美国也并不是该案的当事方”,该负责人表示,中国已另案将美国类似做法诉诸世贸组织。

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意味着延续对华产品“双反”调查时的“替代国”做法。而所谓“替代国”做法,是指不使用中国商品的实际成本,而选择一个市场经济第三国或进口国的同类相似商品价格,作为计算正常价值的方法。例如,1998年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是以新加坡为参照标准,2004年美国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则是以印度为参照标准。

“中国参与国际竞争一个突出优势就是人口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相同产品的生产成本往往明显低于所谓第三国”,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刘仕国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这就意味着,欧美采取“替代国”制度对中国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时,通过第三国相似产品认定的生产成本会明显高于实际成本,从而“判定”我国企业“恶意”压低价格实行倾销。

实际上,美国这次强硬表态早有预兆。今年10月底,美国商务部曾发布在铝箔反倾销调查中开展的“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调查结论,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另据不完全统计,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商务部已经对华钢材、化工品等产品发起了79起“双反”调查,两国贸易摩擦呈现常态化与高频化趋势。

制造业或成受冲击重点

在此次正式表态前,近些年美国频繁挥舞的“双反”大棒已经对中国多行业造成了不小冲击。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举例称,今年2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不锈钢板材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作出终裁,裁定中国企业63.86%-76.64%的高额反倾销税率和75.6%-190.71%的高额反补贴税率。

“同样由于密集的贸易保护举措,一度颇为畅销的中国光伏产品已在美国市场上难觅踪迹”,白明直言。资料显示,美国分别于2012年、2014年宣布对华光伏发起“反补贴”调查并做出裁决,并于今年9月就光伏电池及组件全球保障措施调查做出损害(“201”调查)裁决,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今年前8月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出口额同比下降91%。

正是基于以往的经验教训,业界颇为担忧在此次表态后,美国会加紧在其他领域设置更高出口障碍,显著加剧中美摩擦。据业界统计,欧美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已让中国制造商在出口方面损失几十亿美元,部分商品要缴纳远高于100%的关税,这一态势可能还将延续。

在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看来,此次表态是美国在去年12月被中国上诉至WTO之后,做的一个程序性反应,即宣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今后还将借由“替代国”做法对中国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未来,中国产能较丰富,或是在全球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占有率较高、或是与美国本土产业形成竞争的行业,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冲击对象,例如铝制品。”

据海关总署统计,去年中美货物贸易额为5196亿美元,电机电器和音响设备、机械器具及零件、家具及零件、玩具游戏用品及零件、鞋靴均是中国对美国出口金额比重较大的产品类别。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则认为,美国新贸易政策的目标不是要发动贸易战,而是要通过威胁或承诺发动贸易战来获得更有利于美国、更有利于部分群体或阶层利益的贸易投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月特朗普的访华之旅中,中美双方签署了2535亿元的贸易大单,美方不到一个月即“翻脸”的做法让颇为让人意外。分析指出,这一套胡萝卜加大棒的组合拳,再次印证了特朗普政府始终秉持着“美国优先”主张,即拒绝放弃“替代国”制度,通过加快对获得不公平补贴及存在倾销行为的产品课征关税,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问题。

外贸前景整体明朗

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美国并不是首个拒绝放弃对华“替代国”做法的国家。去年12月,与中国同处亚洲东部的日本公开表示,决定继续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并维持容易对不当倾销征收高关税的“反倾销税”机制。

而近段时间欧盟的态度有些“阴晴不定”。去年5月,欧洲议会以压倒性票数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今年6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却公开表示,愿意敦促欧盟履行《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条条约,同时欧盟内部也有半数国家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欧洲议会随后通过对反倾销调查新方法的修正案,以存在“严重市场扭曲”国家或行业的名单代替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

“欧盟是拥有28个成员国的区域性组织,每个成员国在与中国经济交往过程中损益有别,类似德国、瑞典等国产业结构相对高端,本国市场与中国市场互补,因而愿意充分接受中国产品;但中东欧部分国家与中国产业机构类似,进口中国产品只会挤压本国产品市场份额,因而倾向于严格审查、监管”,刘仕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内部意见的不统一直接导致欧盟整体对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态度的反复。

不过张建平直言,从目前形势看,欧盟正谋划以市场扭曲替代非市场经济的说辞和相关立法,即使欧盟内部意见不甚统一,短期内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可能性并不大。针对业界关于别国将跟进表态的担忧,他表示,新加坡、韩国等其他主要经济体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大多数WTO成员并不存在所谓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内立法规定,因此不会“跟风”表态。“相比中国与欧美日的贸易往来总额,替代国做法下的‘双反’调查涉及金额占比并不突出,但却传达出了极为恶劣的信号”,张建平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这不仅影响到未来中国与这三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也会对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态势造成负面效果。

资讯来自: 北京商报